《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2020-11(下)冷链物流疫情防控将成常态化

2021-01-06 11:38:33来源: 《中国食品工业》

  近些年,伴随着电商国际化以及“新零售”在生鲜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生鲜、乳制品等行业订单数量增多,对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尤其是对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城乡居民对高品质鲜活农产品和食品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也在逐步增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口冷链运输引发疫情,冷链物流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冷链物流面临安全大考。

  

  冷链安全责任升级


  众所周知,冷链物流是指为保持食品新鲜的品质或其他产品(医药等)的效能以及减少运输损耗,在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坏节,货物始终保持一定温度的一种物流运输方式,由预冷处埋、冷链加上、冷链储存、冷链运输和邮送及冷链销售几方面构成,涉及冷库、冷藏午、保温盒、冷藏陈列柜等设施,冷链物流行业需要规模化企业的不断投入,通过完整的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来协调订单处理、运输、配送、承运商管理、运力管理、返单管理、应收应付管理以及退货管理等业务环节,加强企业的整体联动效应来降低消耗成本,从而形成合理、高效的冷藏链。

  

  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人们普遍对冷链物流的定义和作用认知刻板局限,认为其无外乎是温控加湿控。

  

  新冠肺炎疫情之后,行业彻底认清了一个事实——冷链物流的安全,绝不仅仅是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是否得当,还应包括对各类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今年,冷链食品外包装多次检测出新冠病毒,暴露了我国冷链物流的诸多问题。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无论是在综合大卖场、超市还是在传统的菜场,购买肉类、乳制品、冷冻包装食品等需要控温保鲜的产品时,除了考虑产品是否货真价实、有无伪劣造假以外,还需要关注产品的运输。非常温产品由运输和储存问题造成的失鲜,难以辨别察觉,不仅影响食品食材的营养和味道,还对老百姓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冷链物流的社会责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重大。

  

  外防输入将成为常态化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把重点放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上来,保持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态势”。

  

  从“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及时切换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书记立足当前国内外发展大势,精准把脉,科学部署,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之际,再次为各行各业指明了工作重心和发力关键点。

  

  如今,“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已成为各地区各行业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的重心所在,虽然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但境外疫情警报持续拉响。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超过60万例,波及200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我国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已有600多例,全国仍有零星病例出现。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海关总署会同交通运输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研究制定了《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并经国务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同意和印发。这一方案的核心和要点就是四个字—“全面消毒”,消毒范围包括进口冷链食品的装载运输工具、产品内外包装的消毒,从而实现全流程闭环安全管控可追溯。

  

  随着这一方案的实施,新冠病毒外防输入取得显著成效;但与之同时,各界也意识到,新冠病毒只是病毒的一种。冷链加强常态化防控,成为社会安全兜底保障工程,外防输入被列为冷链物流安全建设的长期工程。

  

  进口冷链与国内冷链


  冷链物流的安全已不仅仅是对温度的控制,而是包含乃至更主要的是对各类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安全防控。

  

  同理,冷链物流安全的内涵,也不会仅仅是针对进口冷链。研究显示,新冠病毒耐冷不耐热,在光滑的表面上生命力更顽强,因此进口食品的塑料外包装成为病毒的宜居场所。新冠病毒在室温下可能会存3小时,20摄氏度以下存活一周,零摄氏度以下可存活几个月;新冠病毒在气溶胶中可存活3小时,在铜表面存活4小时,纸表面存活24小时,塑料或不锈钢表面则达2到3天。

  

  基于新冠肺炎病毒的这种特性,国际冷链物流供应链同频调整。

  

  冷链物流从前端产地、中端流通生产、仓储、分拣、包装、运输、溯源、再到终端入库、小包装出库、直到末端的签收,长链的组合模式的转运与联运是冷链物流的关键。

  

  这运输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病毒生存的环境,为此,就像新冠疫情逼得人们不得不戴口罩、常洗手一样,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今天和今后,冷链物流操作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人员,也都同频调整,养成戴口罩、手套、洗手、洗手前双手不碰触口、鼻、眼等部位的职业习惯。

  

  对于海淘、代购境外国家或地区商品,包括购买境外冷冻食品,则要关注海关食品检疫信息,做好外包装消毒。今年,北京新发地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弹,已再度提醒了所有人: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漏洞急需补好,否则潜在风险和损失难以S防控。

  

  但是,保障冷链安全单纯依靠职业习惯显然不够,还须结合冷链疫情的防控安全需要,实行法制化监管,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源头保障高效推行。以往,尽管我国近年来先后出台了《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等冷链物流标准,但这些标准大多为推荐性参考标准,缺乏强制力。

  

  可喜的是,如今第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日前已经出台。2020年10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38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4项修改单的公告。

  

  其中,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及中物联冷链委等单位共同起草,将于2021年3月11日正式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要求运输工具应保持清洁卫生,应建立清洁卫生消毒记录制度,定期对运输工具清洁、消毒。

  

  运输工具不得运输有毒有害物质,防止食品被污染。当食品冷链物流关系到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增加对运输工具的厢体内外部、运输车辆驾驶室等的清洁消毒频次,并做好记录。

  

  如今,冷链行业已进入“新服务”阶段,各界也在共同探讨冷链物流服务的社会责任和创新发展之路。下一步,在疫情防控常态工作基础上,冷链物流行业将持续发挥好本职功用,联防联控保障民需民安,扛起社会责任,不断完善突发卫生事件处置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输能力。


文 / 中物联冷链委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