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主办

中国食品新闻网

不吃饱饭哪有力气减肥?减少认知失调,你是否“不择手段”

2024-03-05 13:47:52来源: 中国食品新闻网

春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在这春日的减肥浪潮中,我有幸见证了我的朋友,一个酷爱美食的圆圆脸girl从火急火燎到从(zi)容(bao)不(zi)迫(qi)的全过程。在宣告减肥的第一周,妹子的票圈清一色的是“吃草打卡第x天”。第二周,画风则变成了:“怎么吃也不会胖的14种美食”、“10种不得不警惕的节食减肥危害”、“健身网红告诉你,吃得多也瘦得多”。第三周,“事实证明圆脸才是最好看的”、“9张图告诉你瘦下来其实不一定好看”。到了宣告减肥一个月之际,我的朋友的票圈已经重新被约饭的美食图占领。再遇到我的朋友时,捧着大杯红茶玛奇朵加波霸的她,认真向我讲述美食带给生活的千般好处万般风情。

那么,短短时间内,是什么使得我的朋友减肥的坚定信念发生如此巨大的转折?心理学中一个有趣的动机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给出了完美的解答。认知失调是一种紧张冲突的状态,无论何时只要某个人同时拥有心理上不一致的两种认知(想法、态度、意见、信念),就会出现这种状态。比如,在我的朋友身上,同时存在着“我想要减肥”和“我喜欢美食”这两种相互冲突的认知,一种认知的对立面是另一种认知的结果。这两种冲突的认知会引起失调,这是一种紧张、不适的状态,因此我的朋友便会有目的地去设法减少这种失调带来的不适。显然,对她来说,一个可以有效减少失调的方法就是节食,这样“我想要减肥”和“我吃得不多”这两种认知便可以保持一致。但对于我的吃货朋友来说,节食无疑是一件艰难的事,坚持一周已经到达极限。节食失败之后,为减少失调,就只能改变我想要减肥这个想法,于是她开始搜集减肥的危害,努力说服自己变瘦对自己来说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她还会努力增加一些和“我喜欢美食”相一致的认知,更多地去思考美食带给自己的愉悦享受,搜寻美食并不会令人变胖的各种信息。于是,便有了精心搜集来的出现在她票圈中的各种文章。

认知失调理论最初是由费斯汀格提出的,在最初是一个关于态度的理论。应用这种理论,造成我朋友认知失调的是“我想要减肥”和“我喜欢美食”这两种冲突的态度。而之后,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对这一理论作出了完善,将关于态度的理论修正为关于自我的理论。关于自我的认知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认知,人们都希望对自己的认识是准确的,因此威胁到自我认识的认知会导致最痛苦的失调,因此减轻这种失调的动力也就更强。对于我的朋友来说,她在减肥这件事上做出了严肃的承诺,随后又不能履行这一承诺,“自己是一个言出必行、有自制能力”这样一种自我概念就会受到威胁,引起认知失调。

失调是痛苦的,心理学家已经用一系列实验证明了,人们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减轻失调,以重新获得积极的自我认识。

我未兑现的承诺是对我无益的

一项针对135名做出新年承诺的大学生的比较全面的追踪研究,发现那些没有按照这些新年承诺(例如戒烟、减肥,或者更多地锻炼)去做的人,起初会对自己没有能够履行承诺而感到很难为情,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便成功地贬低了这些承诺的重要性。“其实吸烟有害健康的论点并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我其实并不需要减肥”、“锻炼不当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贬低这些未能兑现的承诺可以暂时缓解flag倒下对大学生自尊的伤害。但几乎可以肯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他们仍会因为没能达到期望中的目标而深受打击。

短期内他们可以做到自我感觉良好,但从长期来看,却大大降低了他们成功实现这些目标的机会。

我所努力获得的必是珍贵的

阿伦森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入门实验研究。他创建了一个性心理讨论小组,招募了一些女性被试,让她们相信这个小组是为了进行几场关于性心理的讨论而组建的。她们中的一部分参加了艰难的入门考验,要当众朗读令人难堪的情色语段。而一部分的入门考验则相对轻松,朗读的语段并没有那么难堪。而一部分人则没有参加入门考验,直接进入小组。

然后每位被试会听到一段有关性行为的讨论录音,告诉被试这就是她们刚加入的小组的讨论内容。每位被试听到的录音都一模一样,是一段被研究者尽力处理得缓慢、乏味而冗长的讨论。

结果发现经历了艰难的入门考验的被试认为小组讨论相当有趣,而轻度入门考验组或无考验组的被试认为小组讨论枯燥乏味(确实如此),有几位甚至立刻要求退出小组。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当你排队几小时买到一杯网红奶茶,你很难说出“它也不过如此”;当你经历层层面试进入某个组织,你也很难不为自己是组织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如果经历千辛万苦获得的东西是无价值的,这无疑会深深伤害到“我是明智的”这一自我概念。所以,越努力得到的东西,我们越会去珍视,以此来减少失调。

我所做的选择必是最佳的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生活中,我们常要做出选择。一旦做出决策,我们所选择的,并非完美无缺,我们所放弃的,也并非一无是处,这些都会导致认知失调。比如我购买了一件衣服,为了应对购买后失调的方法就在于找到这件衣服所独有的正面信息,同时回避和它有关的负面信息。然后通过强调购买它带来的种种好处,不购买可能带来的后悔情绪来尽力安慰自己,证明自己做出的决策是明智的。

而这种为个人选择的辩护,并不局限于消费决策,还会影响到爱情关系。研究表明,与那些还没有建立起忠诚的恋爱关系的人相比,那些已经建立起这种关系的人,会认为其他异性的身体和性吸引力较低。而这种效应只是对“合适的他人”起作用,假如所提供的人选年龄有些偏大或是同性,那些处于稳定恋爱中的人便不会贬低这些人的吸引力。简言之,没有威胁,就不会出现失调;没有失调,就不会去贬低他人。

无论是商品还是恋人,一旦建立其某种坚定的承诺,人们便会倾向于关注自己所做的选择的积极方面,并且会贬低所拒绝的可能选择的吸引力,以此来减少失调。

人们为认知减轻失调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这或许说明人并不是尽力保证自己是聪明的、正直的、诚实的,而是尽力保证能够相信自己是聪明的、正直的、诚实的。我们并非不偏不倚地加工信息,相反,为了减轻失调我们“不择手段”地对信息加以选择性的注意、歪曲性的解释甚至逃避式的忘却。

从一方面看,减少失调的行为确实保护了我们的自尊心,使我们可以积极地看待自己。但是,假如一个人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自我保护上,他便永远不会发展。失误会导致失调,如果一味地蒙住眼睛、捂住耳朵去不看、不听、不想那些可能导致失调的事实,我们便不可能去承认自己的失误,还可能把它讲成是美德。

但我们也不必为认知失调理论所揭示的人类思维中的“非理性”而感到太过悲观。因为即使存在众多减少失调的行为,人们也的确经常性地在自己的失误中学习和成长。人们也可能做到思考失误对自己的帮助,坦然地说“我把事情搞砸了”,而不是一味地防御和保护自我。

为了增加这种积极的可能性,阿伦森提出了几点建议。在此分享给大家:

·加深对自我防卫倾向和减少失调倾向的理解。

·意识到做出愚蠢的或者不道德的行为并不一定意味着自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

 傻瓜或者是一个不道德的人。

·发展足够的自我力量来容忍自己的失误。

·增强自己的认知能力,认识到承认失误对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的益处;同时

 增强自己形成与他人之间密切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撰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

E.阿伦森,社会性动物,第九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E.阿伦森,绝非偶然,

Festinger , L.,(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eman D., (1382). Make-or-break resolutions. Psychology Today, p.19

Johnson, D. J., & Rusbult, C.E.(1989). Resisting temptation : D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partners as a means of maintaining commitment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7,967-980

Simpson, J.A., Gangestad, S.W. ,& Lerma, M.(1990), Perception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maintenance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9,1192-1201

Aronson, E. , & Mills, J.(1959). The effect of severity of initiation on liking of a group.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177-181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0
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