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上)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或达 8000 亿元
文 / 周雯雯
7月6日,由弘章投资主办、CANPLUS协办、开店邦承办的第二届美味中国高峰论坛在线直播顺利举行。大会发布的《2022弘章美味研究报告—预制菜行业基础扫描》(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预制菜规模达4220亿元左右,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15%左右增速,到2025年预制菜市场规模或达8000亿元,尚有较大成长空间。
预制菜行业呈现大赛道、小企业特征预制菜行业呈现出大赛道、小企业的特征,行业发展阶段还处于成长早期,绝大部分企业表现出明显的细分品类聚焦的特征。同时中餐菜品丰富度较高、且即使是同一道菜,在不同区域的口味味型又不一样,品端的迭代速度较快。《报告》显示,现有的预制菜肴大致可拆解为调理肉制品、酒店调理食材、料理包、ToC预制菜这四种板块,整体规模在2000—3000亿元。目前大部分预制菜肴还是以肉制品为主。绝大部分调理肉制品企业是农业型企业为主,做产业链垂直一体化,从原料加工延伸到到加工半成品。酒店调理食品企业是由酒店食材供应链企业逐步进化而来,以区域竞争为主,高度分散,在B端甚至C端都具有一定的品牌力,同时具备较强的高档酒店的客情关系。2015年前后出现了一批料理包工厂,以相对低客单,但对标准化要求较高的场景为主。以上三种企业画像基本上还是ToB为主,ToC预制菜其实也存在了很久,但更多是因为疫情催化后正式进入了资本、媒体的视野内。
预制菜的快速成长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支持。2021年,中国多个地区政府开始成立预制菜协会和产业园,进一步加速推动预制菜产业化。以广东省为例,省内各地已建有11个预制菜产业园。此外,在福建、山东、湖南等多个省都已形成了一些产业带。
向成品靠拢,B端预制菜进化方向国内的预制菜市场,分为ToB和ToC,其中ToB预制菜本质上是餐饮供应链。《报告》显示,餐饮供应链整体是在往出成品越来越近的方向进化,且离出成品越近,产品附加值越高。从调味品“一菜一味”的发展路径来看,预制菜是潜在的、最贴近菜肴的调味品形态。同时,ToB预制菜通过同样的原料和工艺,针对不同客户和渠道进行定制化专款改良,做多温层、多渠道的爆款产品分发,形成一些独到的差异化壁垒。因此,餐饮客户的高加价倍率为其他渠道提供了可腾挪的利润空间。
ToB预制菜的场景很多样,包括酒店、乡厨、团餐、外卖等等场景。现阶段来看,餐饮下游客户对于“冷菜前菜”和“非特色菜”在预制菜的接受度相对更高。以酒店正餐为例,一般菜品结构中,特色菜占比50%,非核心菜30%,冷菜前菜和其他占20%,目前预制菜在非核心菜和冷菜的这50%里的渗透率会明显更高。
ToB预制菜除了餐饮供应链外,在疫情催化下也激发出了餐饮零售化的场景,即餐饮连锁将其菜品做成成品/半成品菜,通过外卖、电商以非堂食的方式直接卖给C端,典型代表像小南国、西贝、海底捞等等,都在疫情后推出了其零售化的产品。
C端预制菜呈现两大消费场景在90、00后普遍缺少中餐烹饪基础的当下,预制菜成为了平衡味道、时间、效率、价格的较优的解决方案,C端的接受度在不断提升。持续两年的疫情大幅加速了C端对于预制菜的品类认知,需求端呈现出了较明显的延续性。
《报告》显示,C端预制菜消费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场景,一种是基于线下社区场景并以S2b2c模式为主的预制菜零售连锁,典型代表味知香、好得睐,主打即烹型的半成品为主,多SKU组成一盘货。大部分消费者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且往往是补充性佐餐型的消费场景。
与之不同的是,线上的预制菜销售主要在前置仓平台和新流量,如抖音、快手等平台。此外,数据显示,95后购买半成品菜的比例是65后的2倍。因此,线上预制菜的消费者主要是20-35岁的年轻人。
线上C端预制菜销售还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一线城市为主,下沉市场对于预制菜仍然存在“不健康”的刻板印象,且一线城市预制菜零售渠道更充分。趋势上,随着渠道下沉与人口流动,预制菜正快速朝二三线城市渗透。二是节令化&年货场景。预制菜在春节前(1月份)有明显脉冲式销售,且产品以年货礼盒为主,主打家宴场景。三是重口为主、辣口流行。
我来说两句